“弋”江“南” 如何唱好“区县一体化”?

在G205快速通道上,驱车从芜湖弋江区出发,只需不到半小时,就能跨过南陵渡大桥,进入南陵县境内。
自改造升级通车后,G205这个编号更为人熟知,之于南陵而言,这不仅是融入芜湖市区的交通大动脉,更见证了南陵沿线的产业大发展。
7月19日,入伏前夕,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委副书记、区长汪敏率队赴南陵县“走亲串门”,探讨两地协作,共谋一体发展,为实现区县联动,带好头、打好样。
于长江之滨俯瞰弋江区。弋江区委宣传部供图
弋江区四面环水、襟江带湖,是芜湖市区的“南大门”;南陵县依山傍水、承古接今,是芜湖市南部门户。
因为青弋江,两地毗邻而居,一衣带水,是“街坊乡邻”,更是“情同手足”。
其实,说起南陵与弋江的缘分,由来已久。从青弋江两岸的稻菽千重到漳河之畔的果蔬满棚,从古代漕运时代的物资互通到近代工业萌芽期的技艺相传,两地从来没有因行政区划而疏远。
路通,心更通,由芜湖市建成的G205快速通道拉近了两地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。近年来,弋江区和南陵县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,如今,“手”越“牵”越紧,区县一体化成果正更多更好地惠及两地百姓。
路过火龙岗,经过白马山,来到中湖畔。
37℃的高温天,一如芜湖众霖模具的生产车间,热力十足。随着800T产线、2500T产线和五机连线的运行投产,目前,年生产能力可达80万台套。
说起这家紧挨G205国道的模具企业,绕不过的一个词就是速度。
紧挨G205国道的龙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。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
4月签约、6月开工、11月投产……细数起去年的落地发展时间轴,众霖模具从一片荒地到“长”出一座汽车零部件厂,用时仅193天,跑出了南陵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的“加速度”。
这速度的背后,是南陵的创新创业活力和高效营商环境。
眼下,正是项目建设的黄金期。在南陵县龙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,还有正在争分夺秒加紧施工的凯华模具,厂房建设如火如荼,现场塔吊林立、机器轰鸣,处处涌动着抢工期、赶进度的热潮。
产业是县域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撑,也是判断县域价值和发展前景的首要指标。
在南陵县委副书记、县长强健看来,区县联动不是简单的1+1=2,随着交通一体化的形成,产业的深度融合,必将成为促进两地并肩跨步的解困之道。
弋江区和南陵县地缘相近、山水相亲,一个优势在科创资源和总部龙头企业,一个优势在产业空间和配套能力。
正在加紧建设的天子港科创园。弋江区委宣传部供图
近年来,在产业协作上,弋江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、大数据人工智能及信息服务产业与南陵县的汽车零部件、绿色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形成了天然的产业链互补。
“十五五” 期间,可以围绕两地主导产业,统一谋划完善大产业生态,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领域,以 “整车引领、零部件协同、场景赋能、后市场延伸” 为核心,共同构建全链条生态,形成联动发展格局。
同时,搭建企业供需对接服务平台,促进两地企业在市域范围内建立上下游协作体系,从而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和供应链风险,提升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力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与弋江区实行“政区合一”的芜湖高新区,凭借培育形成的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、微电子及第三代半导体、大数据及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,蝉联安徽省亩均论英雄改革综合评价榜首,并再次入选国家级高新区亩均效益领跑者。
就地发展文旅的余冲水库一隅。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
站在市县一体化的高度,南陵与弋江的联动发展,除了产业互补之外,招商合作、要素协同、文旅融合以及资源共享等方面,同样需要全局谋划、局部细化。
比如,建立常态化互通共享机制,对符合两地产业方向的优质项目开展双向精准推介;依托芜湖鸠兹科创湾建设,共搭合作平台,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;围绕夜经济和文旅消费,把美景美食美宿串起来,推出景区联票、旅游专线,实现客源市场共享……
“一盘棋”谋划,“一体化”推进。
随着协作步伐的加快,两地联动奏响区县协调发展的新乐章,为芜湖“省域副中心”建设带来更多机遇,犹如这青弋江的水,一路向东涌向前。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